复姓从何时开始简化的,现在还有哪些复姓,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复姓

admin 5450次浏览

摘要:在汉朝末期的三国时期,复姓依然处于盛行之中,其中诸葛亮、司马懿、公孙渊、夏侯惇、皇甫嵩、太史慈、濮阳兴、邯郸商、成公英、毌丘俭

在汉朝末期的三国时期,复姓依然处于盛行之中,其中诸葛亮、司马懿、公孙渊、夏侯惇、皇甫嵩、太史慈、濮阳兴、邯郸商、成公英、毌丘俭、令狐愚等历史人物均是著名的复姓代表,那个时代的各路英杰层出不穷。甚至有传言称曹操的家族也可以追溯至夏侯氏。

在魏蜀吴三国时期发生的淮南三叛事件中,即曹芳、曹髦、曹奂时期为反对司马懿父子专权而引发的三次叛乱,参与的主要人物中亦不乏复姓的身影。第一次叛乱中,王凌与令狐愚联合反抗司马懿,第二次叛乱则由毌丘俭与文钦对抗司马师,第三次叛乱是诸葛诞与司马昭的斗争,回头看去,复姓的人物可说数量众多。

在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胡乱华,各周边少数民族开始进入中原地区,并逐渐开始使用汉族的名字和姓氏。许多在这段时间里,人民以其部落或氏族的名称作为自己的姓氏,这种传统早在西汉时期就已存在。王昭君的女婿,匈奴族的须卜氏骨都侯,就是以“须卜”为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少数民族纷纷涌入中原,随着他们的发展或衰亡,许多复姓逐渐融入了汉民族的姓氏体系。这些姓氏大多来自于其部落或氏族的名称,诸如呼延、宇文、慕容、豆卢、沮渠、乞伏、秃发、赫连、拓跋、长孙、贺兰、独孤、尉迟、尔朱、斛斯、斛律、厄狄、贺若、贺拔、侯莫陈、万俟、哥舒、沙陀、夫蒙、耶律、石抹及完颜等等。

绝大多数复姓都具备背后深厚的历史积淀,而豆卢、厄狄、长孙与赫连则有其特殊之处:豆卢为慕容氏所改名,厄狄可能是鲜卑族段氏在避难时改的姓,长孙是拓跋部族在汉化改革时的姓氏,赫连则是铁弗族赫连勃勃所创设的姓,寓意为“宏伟与天空相连”。

尽管复姓在历史长河中人才辈出,但需要指出的是,自春秋战国之后,复姓的数量实际上是持续减少的,经历了反复的简化与合并,特别是许多复姓逐渐被简化为单姓,这在历史上是普遍现象。

例如,西汉时期的太师、大司徒马宫,本姓马矢,由于发音不雅,因而将其改为马姓。而在陕西韩城,姓同的与姓冯的两家都自称是司马迁的后代,祖上在避难期间分别对“司”和“马”字进行偏旁的增添,最终变成了同与冯各自的姓氏。

同样,那些已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的复姓也在不断简化。比如,匈奴族的须卜氏早在西晋时期便已简化为卜氏,西晋的易经大师卜珝正是匈奴起源的后代。北魏的孝文帝进行改革时,大量鲜卑族的复姓转变为汉族的单姓,其中拓跋改为元,独孤改为刘,贺兰则简化为贺,等等。

在唐代,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融入汉族,大规模地通过赐姓或者谐音的方式来简化自己的姓氏。例如,铁勒人阿跌光进因获赐姓李而改名;党项人拓跋思恭同样被赐姓李,他们的家族后代中后来建立了西夏;沙陀人朱邪赤心被赐姓李后,名为李国昌,其子李克用以及孙子李存勖则建立了后唐。突厥人的阿史那氏逐步简化为史氏,最终阿史那斛瑟罗与阿史那昕也被称为史昕。此外,吐蕃的噶尔氏,禄东赞和论钦陵的后代开始以论为姓,其中如论诚节、论惟贞等人名都自此为姓。融入汉族的羌姓夫蒙氏,也逐渐被误称为马氏,夫蒙灵詧最后被称为马灵詧。

尽管复姓在历史的演变中曾有所反弹,像《十国春秋》中记载的五代十国时期的楚国天策府的元恒因为避讳楚王马殷之父而改姓拓跋,但总体趋势依然指向复姓的简化这一主流现象。进入明朝后,复姓的简化更是势不可挡。

因此,到了今天,复姓已变得相当稀少。

根据公安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姓名报告》显示,位列榜首的复姓当仁不让的是“欧阳”,其人口大约为111.2万。而其他一些较为常见的复姓还有:上官,约有8.8万人;皇甫,约6.4万人;令狐,约5.5万人;诸葛,约4.8万人;司徒,约4.7万人;司马,约2.3万人;申屠,约1.9万人;夏侯,约1.1万人。

上述复姓皆为正宗的汉族姓氏。还有贺兰,约有1.0万人;完颜,约有0.6万人;慕容,约有0.5万人;尉迟,约有0.4万人;长孙,约有0.3万人。这些复姓源出于少数民族,其中贺兰、慕容、尉迟和长孙均来源自鲜卑族,而完颜则源自女真人。这些复姓在历史上也都有对应的简化单姓,例如贺兰转姓为贺,慕容转为慕,完颜则简化为王或完,而尉迟简化为尉,在发音上与“玉”相近。

根据公安部《2021年全国姓名报告》提供的数据, 复姓的“聚居”特征相当明显,其在特定省份的分布较为集中。比如,欧阳姓在湖南的分布达到了33.86%;上官姓在福建的占有率为22.05%;皇甫姓在河南为32.72%;令狐姓在贵州接近75.60%;诸葛姓则在浙江为31.06%;司徒姓在广东的分布占了88.19%;司马姓在河南为30.28%;申屠姓在浙江的分布为95.15%;夏侯姓在江西的分布为74.87%;贺兰姓在湖南的占比为17.89%;完颜姓在河南为58.56%;慕容姓在广东为70.94%;尉迟姓在河北为27.64%;而长孙姓在陕西几乎达到了97.02%。

最后,中华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也同样存在复姓的现象。在日本,几乎所有姓氏都为复姓;而在韩国,复姓也有其存在,其中最大的是南宫,约有一到两万人的规模,接下来是诸葛、司空、鲜于,各有三至四千人。越南同样有复姓的存在,例如“欧阳”,以及一些独具特色的复姓,如阮福等。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