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战《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示意图 1945年设立的日本学术会议,在1950年终于做出了不支持军事研究的决议。 二战战败之后,"战败的原因"常
二战《波茨坦公告》日本投降书示意图
1945年设立的日本学术会议,在1950年终于做出了不支持军事研究的决议。 二战战败之后,"战败的原因"常常被归结为"科技战的败北""科学发展的落后"。军人出身且在接受《波茨坦公告》之际担任首相的铃木贯太郎就认为日本的战败是"科技战的失败"。1945年10月20日《朝日新闻》中登载的一篇报道称,山下奉文大将于菲律宾被捕,在被美国记者问及战败原因时,他用英语大声地说出了"科学"一词。可见,媒体的论调也同科学家一样。
当然,真正的"战败原因"并不在此。一战被认为是“最初的科技之战”,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军方应该意识到,今后的战争将是持久战和物资战,即持久的资源消耗战。但是在对美国开战之际,日本军方却深陷在寄希望于短期决战的主观主义中。
二战示意图
在实际制空权和制海权被剥夺时,依存共荣圈的资源和粮食的战争经济便崩溃了。一旦形成总体战体制,决定二战走向的只能是本国领土内蕴藏资源的多寡,科学技术不能弥补根本性的资源匮乏的问题。不得不说战败的原因应追溯到科技战之前。 日本军人把败北的责任推卸给科学技术,只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已。
现实中,"败于科技战"的这类总结不仅是逃避责任的体现,更为战争的指挥者提供了借口。在第一次直接面对原子弹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破坏力和杀伤力的背景下做出的上述总结,将这些人之前指挥战争的责任以及大本营通过制造虚假战况而迟迟不肯接受战败的责任统统模糊化了,而且,这为他们说服民众接受战败提供了很好的借口。
日本技术人员和科学家们也持同样的观点。美国雷达技术的发展使得日本潜水艇和飞机的活动大受限制,二战结束前美国投下的原子弹瞬间使日本众多平民惨烈牺牲。在其科学优势面前,日本清醒地认识到,日本竹枪式的攻击终究无法与美国科技抗衡。
二战美国投放日本的原子弹示意图
在谈到"败于科技战"的时候,日本只盯着美国,总是先说美国领先于日本成功地制造了原子弹。尽管如此,日军还是深陷中国战场而无法自拔。然而,日本却把二战战败原因归结为"败于科技战",而不是败给中国,同时也拒绝承认侵略亚洲以避免应承担的政治和道义上的责任。
二战结束,日本民众对"日本是输给美国充足的物资和科学技术"的观点越是赞同,"败给中国"的意识就越薄弱。由于战败,明治以来向欧美学习的态势再次被强化,另一方面,很少有技术人员继续思考向亚洲学习。这样一来,作为唯一"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日本借此弱化了对亚洲各国发动侵略战争的施害者的属性,并最终将其隐藏起来。战后日本常常以此作为"开场白"。
二战日本战败投降示意图
日本战败的责任由谁承担?
然而, 如果日本把二战战败的原因归结于科学技术发展滞后的话,那么日本二战战败主要责任应该由日本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来承担。可是,这些人却并没有这样的觉悟。
二战时期,日本名古屋帝国大学是拥有理工与医学两个学部的"国策大学",其首位校长是当时东京大学教授、电气工学家涩泽元治。正是这位站在技术顶端的精英人物奠定了日本水力发电的基础。二战战败后他在《科学朝日》写道: "科学也经受了彻底的失败。关于日本二战战败责任的归属问题,现在不该相互推卸,每个日本国民都应当或多或少地承担一些。"
二战日本士兵示意图
二战期间,被送上战场且丧命的日本人不在少数。然而,日本理工科的研究者以及技术人员大多可以留在大学里继续从事研究活动。通过学徒出阵,文科的学生被送往战场,而理科的学生大多免于出征。同样在《科学朝日》中,东京大学讲师杉靖三郎写道:"从二战爆发前到战争进行中,日本科学家和技术人员享受了特权阶级的待遇。" 如果站在这一"特权阶级"顶点上的大人物认为"日本二战败于科技战"的责任"应当由每一位日本国民来承担"的话,作为日本国民,都觉得荒诞。不得不说,这些人实在缺乏觉悟。
同样在《科学朝日》中,东京工业大学教授、工学博士佐佐木重雄写道: "迄今为止列举出来的科技战失败的原因有:科学家所遭受的冷遇,科学行政上的失策。"日本科学家摆出一副受害者的姿态,认为科技战失败的责任在于政治以及行政。从《科学朝日》上刊载的东京大学副教授橧山义夫关于"科技力量的差异起因于政治家、军人对科学的认识不足"的论述中也可以看到同样的受害者意识。物理学家嵯峨根遼吉甚至说:"从事研究的人最终要靠薪俸来生活,从战时到战后,这些人首先成了日本政府政策的牺牲品。"
日本《朝日新闻》示意图
由于政治家以及军人对科学缺乏理解而导致科学遭受冷遇。科学家这种强烈的受害者意识通过媒体进一步被强化。在日本二战战败之年的1945年9月14日的《朝日新闻》中,在批判战时科学技术政策的报道上能够看到《科技战失败的原因:军、官的派系斗争,科学家的冷遇与功利主义》这样的文章。
作为科学家,他们缺少对协助战争的自觉与反省。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将战败归结为"科学技术的不足""科学技术的落后"的话,那么日后制定的方针必然是"振兴科学技术"。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出身的电气工程学家、在战争中担任东京工业大学校长、技术院总裁的八木秀次是"战前军、官、产、学关系网中处于核心位置的权威人士"。他在战败后说道:"因为日本在科技战中失败了,所以从现在开始要振兴科学,建设和平国家。"
日本防卫省示意图
二战后日本如何发展科学?
日本科学家仅仅将"通过振兴科学来建设高度国防国家"的口号变为"通过振兴科学来建设和平国家"而已,如此一来,他们又能一如既往地潜心从事研究了。1946年5月创刊的科学杂志《自然》的"创刊词"中有这样一句话, "二战后日本的重建唯有寄希望于科学的振兴"。
战争期间从事原子弹研究的仁科芳雄也在上述创刊号上发表了评论文章《再建日本与科学》。文中称" 科学是救国的真正手段",并直接将战后重建与科学联系起来,提出"应当通过科学来构筑我国重建的基础"。前文提到的杉靖三郎在评论中也提到,"现在正值建设和平国家,为世界文化做贡献之际,高呼科学立国是理所当然的"。
二战日本战败投降示意图
另外,如果日本将"二战失败的责任"推卸给军方以及政治家,认为他们见识短浅、认识不足的话,那么必然导致如下的结论:主导科学振兴、科学立国政策,并处于该政策核心的人应该是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实际上,这种说法的现实要求是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优待科学与科学家。
也就是说,可以将之归结为:日本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要更加尊重科学家的发言,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的资金。于是,将这一要求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而非出于科学家的利己主义的理论,便取得了与科学和民主主义同等的地位了。
二战日本战败投降示意图
日本在二战战败后遭受无以言表的痛苦,其根本原因在于一般国民之前一直站在政治立场上,轻视学问,无视真理。他们的日常生活自不必说,在文化、政治、经济上也都受到不合理精神的支配,在不合理中被迫生活。 因此,为了尽早实现日本国民热切期望的国家命运的振兴,首先需要在彻底振兴科学的同时,将热爱科学的精神渗透到全体日本国民的心中,因此不得不说科学家担负的责任极其重大。
日本著名科学家小仓金之助在1946年的评论文章《自然科学家与民主战线》中写道:"在当下日本重建之际,自然科学家被寄予厚望,日本重建所需要的首先是自然科学的成果。"小仓金之助在评论文章《科学发展史上的民主主义》的开篇中写道" 二战战败后,日本为了建设民主主义的文化国家,必须实现科学的振兴,明治以来日本的科学发展滞后,这是封建制、官僚性等一切反民主主义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二战日本军事示意图
至少,许多学者是出于对学术的关心或者为获得业绩而进行理科研究的。另一方面,国家支持科学技术研究的目的是发展经济,强化军事实力以及提升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这与民主主义的发展是否相吻合完全是两码事,因为那是政治的问题。尽管如此,由于当时将科学的合理性与非科学的蒙昧主义之间的对立视为民主制与封建制的对立,所以科学性几乎被等同于民主性,科学立国则被当作民主化的核心。
在这种时代氛围下,以小仓金之助为首任会长的民主主义科学者协会(简称民科)诞生了。民科创立总会的宣言开宗明义地说道:"日本封建主义、军国主义孕育了拥护其专制主义、侵略主义的科学,扼杀了真正的科学。因此,原本有助于提高国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和平的、民主主义的科学成为制造破坏与杀戮的工具,被强制地奴役于军国主义之下。"
二战日本零式战斗机示意图
然而,制造零式战机和大和战舰的科学技术与制造汽车和新干线的科学技术的本质并无不同。把前者视为"似是而非的科学",把后者视为"真正的科学"进行区别对待,也只是立场的问题。
的确,在战争状态下,像"日本精神"这样蒙昧的精神主义以及"大和魂"这种空洞的本性论,甚至还有"神州不灭"的神话皇国史观都曾盛行一时。所以不难理解,对被野蛮的军国主义荼毒、被国粹主义迷惑的国民来说,科学的合理性才是日本获得重生并成为真正的近代民主国家的领航灯。 对于曾经鲁莽地发动侵略战争的日本来说,重生为和平国家的方法除了实现真正的民主的科学振兴之外,别无他法。
二战日本战败投降示意图
总之,即使经历了二战战败,日本国民对科学与科学技术的笃信也依旧没有动摇,反而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科技战的失败"让日本人深感"切肤之痛",这促成了日本社会"盲信科学的风潮"。也正因如此,缺少对侵略亚洲和协助战争的反省的科学家和技术人员才能够成为二战后日本重建的核心力量。于是这些日本科学家和技术人员在伴随着技术发展的同时,参与了二战战后的民主化运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