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冲喜,为何都用公鸡代替新郎?!

admin 1562次浏览

摘要:在不少影视剧里,给大户人家冲喜的时候出现最多的就是一只带着红绳的大公鸡。那古代冲喜,为何都是用公鸡代替新郎呢? 古代结婚时,新郎

在不少影视剧里,给大户人家冲喜的时候出现最多的就是一只带着红绳的大公鸡。那古代冲喜,为何都是用公鸡代替新郎呢?

古代结婚时,新郎因生病,去世或者远在外工作,而不能参加婚礼,拜堂就用公鸡代替。而前俩者大多数都是结婚藉住冲喜,后者则因为在当时上世纪三十年代,因为国内生活环境困苦,大多数人都会往国外工作,如美国的旧金山,而在当时出去工作的“打工仔”他们离乡别井,到了适婚的年龄,就托在家乡的媒人婆找一桩婚事,选好了女子,定了时辰吉日便行礼,但因为当时的“水脚费”即回来费用高昂,所以就用一直公鸡来暂时代替那些越洋过海的新郎和新娘拜堂,这就是“用鸡代婿"——公鸡拜堂。

由于公鸡是一大早太阳一出来就啼叫报时的家畜,所谓“阳出雄鸡,以类感也”,因此公鸡被民间视为逐阴导阳的祥瑞之物,被古人称为“阳精”——太阳之精。而且,鸡和“吉”同音,在众多的民间事务中,鸡都成了不可缺少的摆设。

正是由于鸡这种大吉、辟邪、至阳的特性,在古代的冲喜婚礼中,公鸡成了代替出席不了婚礼的新郎拜堂的最优选择。

被选当“新郎官”的公鸡一般要满足很多相对于鸡兄弟来说非常”严苛“的要求:比如出身要是”嫡长子“——必须是母鸡孵出来的第一窝小鸡里杰出的雄鸡;鸡的重量必须和新郎年龄的尾数相同,如果新郎十九,那鸡兄就得有九斤,不容易啊;除此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拜堂公鸡必须是没有阉割过的。

选好鸡后就单独困在笼里,在笼上拴上一条红色的布条,写上“吉祥公鸡”的红纸,每天悉心照料。在拜堂当天,由新郎家亲戚抱住公鸡,让公鸡代表新郎“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婚礼便算完成了。而能够接受这样的大多数是贫苦人家的女子。

等到拜完堂后就得专人好吃好喝地养着,一直到公鸡自然老死。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