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首个“天子驾六”出土 结束了近2000年的争论 自古“礼”代表着一种秩序,讲究规格和场合,祭祀用什么礼,外交用什么礼,君与臣的服饰、府
首个“天子驾六”出土
结束了近2000年的争论
自古“礼”代表着一种秩序,讲究规格和场合,祭祀用什么礼,外交用什么礼,君与臣的服饰、府邸用什么规格,都有礼制进行规范。
都知道古代的交通工具一般是车马,可有谁知道,西周时期天子与大臣们出行的车马按照礼制是怎样的呢?
“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是古文献逸礼《王度记》上对出行的记载,而“天子驾六”是我们古代的礼制的一种行为,皇帝级别的六匹马拉的两轮马车,即著名的“天子驾六”。
可是针对“天子驾六”的说法,现代考古发掘中却很长时间没有发现相关物证,以往我国考古发现的商周时期车驾最多不过四匹,六匹的还未曾见过,所以围绕着天子究竟是驾六还是驾四,考古界一直有些争议。
其实不止考古界,早在经学最为兴盛的东汉(25-220年),经学家们就为周天子“驾六马”或是“驾四马”发生了争论,最有名的争论发生在许慎与郑玄之间。
许慎在《五经异义》中以《易》京氏、《春秋公羊传》和《逸礼·王度记》中有关“天子驾六”的记载,认为古制“天子驾六马”。郑玄则以《周礼》、《尚书》为依据,认为古制“天子驾四马”。南朝梁人刘昭在为《后汉书·舆服志》作注时,还概述了这场论战的论点与论据。
自打这场发生在公元2世纪的关于古制天子驾数的经学争论开始,历经1800多年的历朝历代,对于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南北朝时,为《后汉书》作注的刘昭,很明显地反对许慎的“天子驾六”说:“今帝者驾六,此自汉制,与古制异耳。”尤其到了唐代,“自唐儒作五经《正义》专主郑说,许义渐微”。似乎社会已经逐步认可了“天子驾四”的说法,但争论远未结束,其中还是有许多学者仍认为古制中存在“天子驾六”。
在宋代,著名学者陆佃认为:“天子之马,盛者驾六,常则驾上。诗曰‘四黄既驾,两骖不猗’,此‘驾六’之证也”。另一位著名学者林之奇支持陆佃的观点,认为“古者车皆四马,唯天子之车则特驾六马……陆农师曰‘天子之车,盛则驾六,常则驾四’,此说可信”。
时间来到了公元21世纪初,关于周天子驾乘数量的争论,迎来了最终的结果,那就是:古制“天子驾六马”,之所以有如此的结论,首先是因为洛阳东周“天子驾六”车马坑的出土。
“天子驾六”不止在洛阳
这些地方也有
随着各地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更多的“天子驾六”遗址。截至目前,中国发现的“天子驾六”遗址一共有五处:
第一,2002年洛阳周王城广场发现天子驾六车马坑。
第二,2013年发现于洛阳伊川的天子驾六,在一次抢救性发掘工作中发现。
第三,湖北枣阳九连墩战国墓地。墓地的主人应为楚国的诸侯或为卿大夫,属于僭越周礼使用了驾六马的待遇。
第四,2014年陕西陵园发现天子驾六遗址,墓主疑似为秦始皇的祖母夏姬。
第五,2021年南阳 “不见冢”考古发现“天子驾六”。
“天子驾六”遗址的一次次出现,正是古代礼乐制度的一次次有力验证,让更多人从一个个遗迹中解读历史的真相。而关于“天子驾六”的故事不是只能洛阳讲,但从洛阳讲起又再合适不过。
今天,洛阳天子驾六博物馆及其代表的东周王城历史也被收录在了河洛文扑之上。
元域平台精选河洛文化代表融于卡牌牌面,定格河洛文化魅力,品味人文历史底蕴。元域文旅精心打造文扑系列产品,带你穿越时空隧道,开启增慧启智的惬意旅程!
文扑,以五行学说和数学逻辑为根基,巧妙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神州艺术珍宝的精致卡牌。文扑涵盖【河洛文扑】【藏域文扑】【云贵文扑】【西域文扑】【教育文扑】【百家姓文扑】【春节文扑】等系列产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