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一个人给望帝和蜀国带来了希望,他就是大臣鳖冷,相传他是由一只鳖所化而来。望帝见鳖冷有降妖治水的信心与决心,于是拜他为相,命他
有一个人给望帝和蜀国带来了希望,他就是大臣鳖冷,相传他是由一只鳖所化而来。望帝见鳖冷有降妖治水的信心与决心,于是拜他为相,命他率领工匠前去巫山治水。鳖冷率众抵达巫山,与这些精怪大战数天,终于将其制服,分别关押在瞿塘峡滟澦堆下的上牢关和广西的鬼门关中。随后,鳖冷开山凿石,将阻塞于山谷间的崇山峻岭重新辟为夔峡、巫峡、西陵峡等峡谷。长年在蜀地积聚的洪水,终于顺着峡谷间弯长的河道被引向大海。天灾被除,人们的生活重回幸福。
为表鳖冷功勋,杜宇禅让与鳖冷,自己则归山隐居而去。鳖冷在位,则为"从帝"。从帝为政有道,引导民众修水利,垦良田。可随着时日变久,他开始居功自傲,变得有些专制,对民生不屑一顾。望帝得知后寝食难安,于是欲进城劝说从帝。当望帝到达城下时,知情的百姓想要请愿,于是也尾随其后。城门上的从帝心中起疑,以为老王望帝想夺他王位,于是紧闭城门,不让他们进城。老王无奈,回山隐居。可他心念百姓、进城劝说从帝的决心不曾动摇,于是在他死后,他的灵魂化作一只杜鹃鸟飞入皇宫,高叫"民贵"之声。从帝在杜鹃的声声啼叫中终于幡然醒悟,此后再度为民谋福。
杜宇始终心系百姓,由是它化身的杜鹃在每年二月飞往川西,在农田上空昼夜啼叫,督促农民耕地,直至口嘴啼出鲜血,将山野的花染成朵朵血花。
为纪念望帝杜宇,人们又称杜鹃鸟为杜宇鸟,将这些血花唤做杜鹃花。"杜鹃啼血"的传说由此而来。后来,杜宇所化身的杜鹃成为在历代帝王耳边啼叫以劝君王勤勉爱民的象征。左太冲的《蜀都赋》曾写到"鸟生杜宇之魂",正照应了这种说法。后人为杜鹃这坚持一直啼叫的精神深深打动,于是四川人流传下了一种习俗叫做"不打杜鹃",来表示对这种生灵的崇敬之意。
杜鹃鸟逐渐融入了民俗文化的血液,在人们看来,杜鹃鸟的形象可怜而哀惋,纯洁而至诚,它为了崇高的人生理想,怀着如精卫填海一般的热情与恒心毅力,在那一声声不停的啼叫声中不断升华着自己灵魂的价值,令后人感叹着、钦慕着。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
关于"杜鹃啼血",除了要讴歌一种可悲可叹的精神,还被打上了爱情的烙印,还有一则相类似的传说,也与杜宇有关。
传说古代蜀国皇帝杜宇,他与皇后相濡以沫,感情深切。不料后来他被奸人所害死。杜宇死后,灵魂化作了一只杜鹃鸟,日日在皇后的花园内哀鸣,它落下的饱含着血水的眼泪染红了皇后花园中的杜鹃花。皇后知道杜鹃鸟就是她的丈夫,也看到了那那被他丈夫的血泪所染的饱含真情的杜鹃花,于是悲伤的皇后反复哀叫着"子归",之后郁郁而逝,她的灵魂化做为那火红的杜鹃花,开放在山野之中,杜鹃鸟停留在杜鹃花的花枝上,夫妻二人终于相栖相守到永远。
这就是杜鹃啼血,子归哀鸣的典故。鸟与花不离不弃,天长地久,诠释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的忠贞内涵,寄寓着千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杜鹃情真切,不愧为一多情之物,啼血凝结成不朽的爱情结晶,为世人所歌咏、感叹。
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纯洁、多情的多面象征,成为古诗词的重要题材之一,而历代文人墨客在写到杜鹃时,都绕不开它那悲愁的意像。"鹦鹉州边鹦鹉恨,杜鹃枝上杜鹃啼""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很多诗句都饱蘸着文人们心酸肠断的墨汁。
也许,大多数时候这一小小生灵被人们看做是一种悲鸟,成为失意者、愁苦人的情感寄托。杜鹃,和燕子、喜鹊等禽类一样,在诗词里诉说、传达着中华文化与中国人的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