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啊!我的眼睛!”充电宝喊道 1. 幻想性错觉的成因 关于幻想性错觉的成因,学界目前的共识是,可能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的本能有关——
“啊!我的眼睛!”充电宝喊道
1. 幻想性错觉的成因
关于幻想性错觉的成因,学界目前的共识是,可能与人类进化过程中遗留的本能有关——从环境中快速辨别出动物的脸,可以趋利避害;也可能与人类大脑的视觉信息处理模式有关。
大脑无时无刻都在处理海量的视觉数据。面对着众多无序的线条、形状、图案和色块,大脑会通过与“内存”中的长期记忆配对,以提升处理速度。
所以,许多抽象的视觉信息,会被“翻译”成我们比较熟悉、辨识度高的结果。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一个红色外壳、黑色盖子打开一半的 U 盘,显然不是什么很常见的图案;为了提高处理速度,大脑把这个随机图案和记忆“内存”进行匹配,找到了一个和它相匹配的对象:英国皇家卫兵。
所以,在看到这个 U 盘的第一眼,你会觉得“像英国皇家卫兵”,再定睛仔细一看,才会认出“这原来是个 U 盘”。
同样的道理,看到下图这张衣帽钩特写照片时,大脑无法产生直观认识(很少有人会近距离观察这玩意),所以调用了“内存”图案进行比对。
于是,圆形底座上两个又大又圆的钉子,中间有根伸出来的柱子,很快让大脑得出了一个模糊的匹配结果:人脸。
像不像木偶奇遇记里的匹诺曹?
据说,“月亮上的人”这类东西方都有的古老传说,起源就是因为月球上的阴影有时候看起来会像人脸......
看到这里,想必您已经对幻想性视错觉现象有了一定认识,接下来该谈谈它在摄影中的应用啦。
2. 寻找拍摄对象
在生活中,其实隐藏着很多可以制造幻想性视错觉现象的物体。只要满足这两个条件,就可以用来创造幻想性视错觉现象作品:
辨识度低
要选择不常见的物体,或常见物体不同寻常的角度,至少得让观众的大脑,不能直观地在第一时间就认出这是什么。
这样,大脑才会开始调用“内存”进行相似性匹配,从而产生幻想性视错觉效应。
贴近拍摄是个不错的方法。只要你贴得足够近,再日常,再司空见惯的物体都会变得陌生起来:
有“眼睛”
人脸是最能引起大脑注意的,大部分幻想性视错觉效应都与人脸有关。你只需要找到与人脸有一定相似度的物体就可以了。
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睛是脸部最具有辨识度和关注度的部位。要找到像人脸的物体,关键是要找到一双“眼睛”。
从抽象上看,只要是有两个相邻的、形状大小一致孔洞(或图案)的物体,都很容易让大脑联想到“眼睛”,继而很容易对应到“人脸”。
“别动,不然我要开枪了!”
找到适合拍摄的物体,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说说我们该如何去拍它。
3. 技法要点
这类作品,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抓住观众注意力,利用幻想性视错觉产生奇趣效果。如果观众第一眼看不到“人脸”,那这张作品就失败了。
所以,两只“眼睛”一定要足够显眼,而且画面中不能存在过多分散观众注意力的景物。
首先,你得保证你的主体景物有足够大的画面比例——这样不仅能让“人脸”更显眼,还能拍出掉画面中的其它干扰因素。
大场景,看着很普通
裁剪放大,开始有了“眼睛”的感觉
如果还是觉得不够像,你可以通过调整对比度、色彩饱和度的手法,来让“眼睛”更显眼。
裁剪、放大、调色,马上出现了一双“眼睛”
简单归纳一下,在技法方面,基本步骤就是观察——找到“眼睛”——用构图、后期等手法排除干扰物体,突出“眼睛”。
你还可以给你的拍摄对象“加工”一下,比如说,在纸箱的两个气孔之间贴上一个纵向的胶带,给“眼睛”加上“鼻子”,看起来更像人脸:
这位总统,你在垃圾堆里干什么?
你也可以用简单些的后期,排除掉干扰因素,强化与人脸相似的特征。
如下图,把机身上的商标抹掉,再去色、提高对比度,弱化仪表盘显示屏上的字母,应急灯很快变得像一张人脸了:
“嘿嘿嘿嘿”
你也可以稍微造点无伤大雅的“假”,把人们十分熟悉的日常景物,创造出幻想性视错觉。
如下图,给 iPhone 手机顶部加一个小孔,再移动一下位置,瞬间就多出了一张小脸:
需要解说的技法要点,大致也就是这些。接下来,该轮到您放飞脑洞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