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众臣一听始觉此联有失风雅与皇上文采颇不相称,但谁敢指斥。继而又觉要工对此联也非易事,故良久无人应答。此时桥下周先生已跪得腿酸,
众臣一听始觉此联有失风雅与皇上文采颇不相称,但谁敢指斥。继而又觉要工对此联也非易事,故良久无人应答。此时桥下周先生已跪得腿酸,见无人应对,便抖胆念道:“民在桥下拜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乾隆一听,龙心大悦,连称对得好,对得好,众臣也附和称赞不已。皇上亲自下桥以手相搀,十分赏识。听说是说书先生,便笑道:“先生既有此才,何不随朕入朝为官,也好与朕早晚切磋。”
周先生连忙施礼辞道:“谢皇上垂爱,只是小民闲云野鹤,散淡惯了,怕是难以消受宫中富贵,还望万岁见谅。”乾隆见此人不愿领情做官,虽有二分不快,却也暗存两分佩服。便又道:“先生既不愿做官,朕便赏你纹银八百,何如?”周先生又一揖到地辞道:“小民无寸功于国,岂敢擅叼皇恩。况小民四海为家,无牵无挂,一人饱食,全家无虞,要许多银两何用,留作皇上辅国济民岂不是好。”
皇上一听早已忘了“违君命,即死罪”的戒律,又惊又喜,但却不知如何是好。此时周先生不慌不忙指着乾隆手上的纸扇子道:“皇上既欲赏民以物,可否将手中扇子赐予小民?”
乾隆听罢,放声笑道:“区区纸扇,何足惜哉。不过朕要给先生写上几个字,以为纪念。”说毕侍从忙洗笔磨墨,皇上略加思索便一挥而就。
上写道“江南一老叟,与朕是好友。给官官不做,给银银不收。特送扇一把,相伴四海游。遇州州接待,过府府挽留。有谁敢怠慢,定取项上头。——乾隆亲题。”此扇俨然铁券丹书耳。
自此之后但凡说书人无不持扇一把,一为附庸风雅,二为护身之符,出处即此也。
2.非遗传承
文学评论家孙郁曾评论单田芳的评书:“通俗而不庸俗,广博而不浅薄,有时苍凉悲苦,但善意绵绵,如日光流泻”。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评书大概都是讲久远的历史。单田芳评书的题材面非常广泛,既有历史题材的比如《隋唐演义》,也有现当代题材的,比如上世纪六十年代他说过《地道战》《地雷战》。
单老之前在接受采访时承认:
“了解最新的时事,对我说书也有帮助,随时都可以把一些最新的东西加进去。这样,我虽然说的是老书,但是老瓶装的是新酒,观众听着不觉得陈旧,就有生命力。”
3.把扇子用出艺术感
评书舞台上使用扇子的时候讲究“文胸武肚媒肩仆袖”,意思就是说使用的时候要符合人物的身份。扇子在表演中可以灵活使用,但要起到作用,不能乱用,总之“用则有不用则无”。比如:比划刀枪架当兵器使,如田七郎的大枪、宝刀,崔猛的宝剑,或者菜刀等;可以当笔,张鸿渐的写呈子等地方;此外还可以当秤杆、茶盘等等;另外象《胭脂》中的“叠指弹窗”等这些关键的地方都用得着扇子;再有象丑公子之类的人物出场要拿扇子, 《田七郎》中师爷和武承休的对话,使用扇子的亮相,这些地方都是准的,要符合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
对于评书这种舞台表演艺术来说,光用文字来讲解描述可能不是很直观,下面这段视频是苏州评话泰斗吴君玉先生讲解的扇子功,以水浒人物为例,看一看扇子在说书人手里是如何用出艺术感的。(听不懂苏州话没关系,这段视频用眼睛看就行了)
评书作为一种艺术,演员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都应该是让观众感受到美感的,能使用好扇子会为舞台效果填彩,尤其更应该注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