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來職往》的改版是必然,但也難掩求職類節目全面落寞的事實

admin 9240次浏览

摘要:時隔半年,全新改版的《職來職往》重新回歸,而且這一次的播出平台也從之前的中國教育電視台一頻道轉戰到了江蘇衛視。其實熟悉《職來職

時隔半年,全新改版的《職來職往》重新回歸,而且這一次的播出平台也從之前的中國教育電視台一頻道轉戰到了江蘇衛視。其實熟悉《職來職往》的朋友應該知道,在節目開播初期,《職來職往》曾以重播的方式登陸過一段時間江蘇衛視,所以這一次可以算是重新回歸。

而對於這檔走到第七年的節目來說,中間的調整也有過很多次了,但這一次絕對是最為徹底的改版。

之所以冷眼君說是「最為徹底」的改版,相信看過新版第一期的朋友都會明顯感覺到,除了節目還叫《職來職往》之外,其它所有元素和環節全都變了,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檔全新的節目。

具體來說:

1、舞美變化。跟新版《非誠勿擾》一樣,打破了《Take me out》的模式,將舞台對面的18位職場達人換成了5位首席面試官,舞台的兩側則是100家企業的僱主代表。

2、規則變化。求職者不再是單人出場,而是兩兩登台形成PK狀態,即兩位求職者爭取同一個職位。而且新改版的幾個環節中,除了第一個專業知識點的考察之外,還增加了場外實景測試和最後一輪「互為HR」的正面對抗。

3、主持人變化。節目換掉了主持《職來職往》6年的李響,改為年輕主持人艾誠。

坦白講,走到第七年的《職來職往》確實不容易,而改版,其實也是一種必然。但是冷眼君想說的是,求職類節目無論再怎麼改,也難掩其落寞的事實。換句話說,那個演播室求職類節目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其實本篇再去糾結於改版之後的節目效果和邏輯已經顯得意義不大了,當看到所有面試官和100家企業僱主代表都是坐著的時候,冷眼君就認為,節目最初的那個「魂」沒有了。

所以,冷眼君還是決定從《職來職往》這個節目的初心出發,去說說一檔走到第七年的節目背後,究竟有哪些成功的因素和之後導致節目落寞的不可抗原因吧。畢竟,冷眼君作為《職來職往》最早的主創團隊成員之一,見證並參與了節目的從無到有,相信對這檔節目還是有很多發言權的。

《職來職往》成功的原因究竟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在當年策劃這檔節目時,團隊就一直在思考,當然不是思考成功的原因,而是在想什麼才是節目的賣點和可持續的元素。可能當時由於深陷節目其中,現在抽離多年之後,冷眼君反而有了更加清晰的理解。

《職來職往》的第一版節目logo

原因大概有這幾點:

1、天時地利。《職來職往》於2010年12月10日開播,由於有江蘇衛視和中國教育電視台的聯手,再加上藉助剛剛開始火爆的《非誠勿擾》,左手求職、右手婚戀,組合拳方式一下子讓《職來職往》這個節目脫穎而出。

2、定位精準。《職來職往》一直堅持定位在大學生群體,其實當時對於這一點,在內部一直都有爭議。因為在校大學生就意味著選手經驗嚴重缺乏,同質化的看點比較多,相比同時期的《非你莫屬》,後者的選手有不少都是有一定工作經驗之後再次尋求新機會的求職者。所以對比來看,《職來職往》的專業度就會相對弱一些,選手和達人之間的交流感也會弱。

但是最終還是堅持定位在了大學生,至少絕大多數的求職者都是在校生,這就使得節目因為選手的簡單,而變得非常真實。更重要的是,節目的主力受眾除了在校大學生之外。還有大量的高中生。於是《職來職往》就成為了伴隨高中生進入大學、大學生畢業步入職場的夥伴,7年,當年的高中生觀眾都早已大學畢業步入職場,當年的大學生,如今也都在事業上有了不小的成績。一檔求職節目,居然做成了一檔陪伴式節目,成為了一群人的集體記憶。

3、見證每一個人的成長。《職來職往》除了有求職者的成長故事之外,其實還有主持人與那些行業達人的成長故事。

李響從一開始的用力過滿和主觀情緒過多,再到之後的溫暖、從容、有理有節,觀眾見證了一位主持人在節目里的自我蛻變。各位熟悉的行業達人也從表達拘謹到之後的金句不斷,再到自身職業路徑的改變,觀眾也在見證每一位行業達人的成長演變。

從《職來職往》里走出了劉同、楊石頭、陳默、馬丁、唐寧、鄭艷、劉希平、申晨、尚濤、夏驕陽、岳屾山等一眾職場達人,所以從節目製作的角度來看,《職來職往》其實也是在塑造人物。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也正是因為這些行業達人,快速給觀眾創造出了職業榜樣,再跟先前定位的大學生群體結合,一切就都變得合情合理了。

4、平等。其實這就是冷眼君前面提到的那個「魂」,《職來職往》可能是唯一一檔讓所有行業達人或老闆全程站著錄製節目,始終保持與求職者平等對話狀態的求職節目了吧。這一點其實有必要告訴大家,這真的是節目創意初期就堅持的一個設計,追求與求職者的平等對話是我們最初設計節目時就希望表達的內容。

所以基於這幾點,《職來職往》從2010年誕生,很快就獲得了大家的認可,最好的2011年,還獲得了「最受大學生喜愛的綜藝節目」獎項。節目也走進了很多學校的課堂,成為老師的教材輔助,也成為傳媒專業畢業生的畢業論文選題。

《職來職往》走下坡的原因又是什麼

冷眼君離開《職來職往》是在2012年上半年,應該說經歷了節目最好的一段時間。但是節目走下坡路也是很快到來,微調節目也在經常進行,那原因是什麼呢?

冷眼君認為:

1、模式陳舊。1VS18或者1VS24的這種站位方式,顯然隨著當時大型季播真人秀節目的出現,顯得有些陳舊和落後了。但是《Take me out》這個模式的可改動空間其實非常有限,比如最近《非誠勿擾》的改版,就是在打破原有的站位方式,通過規則去增加新的看點。但是回到求職這件事上來,很難有特別大的空間突破,因為職場話題還是相對專業和冷冰,比起婚戀話題,缺少了一些感官刺激。

至於最新的這次改版,坦白說,雖然改動很大,但是在一些邏輯上還是沒有解決,比如面試官和100位企業僱主的關係。算了,就不展開說了。總之模式陳舊使得新鮮感降低,行業新的季播真人秀興起,使得《職來職往》愈發的邊緣化。

2、求職的可視化問題。當時導演組最煩難的事情就是求職者要找的這份工作,究竟該怎麼用電視語言去呈現。如果枯燥和極其專業,就很難看懂,於是就只能選擇大量好展現、可互動的求職選手。

這個必須坦誠,《職來職往》畢竟是一檔節目,所以還是得考慮節目呈現的問題。冷眼君記得曾做過一個學物理專業的大學生選手,現場的專業技能考評就愣是讓一位達人給他出了一道計算鳥巢鋼架結構壓力的物理題目,想想也是可怕。所以,求職選手的類別範圍越來越小,豐富程度也就大打折扣。

3、同類型節目泛濫。其實這是一個外部環境的原因,但是也很重要。當時跟《職來職往》對標的是天津衛視的《非你莫屬》,但很快,一系列的求職類節目出現在了各大衛視平台,這是一種對節目一個類別的過度消費,當製作成本和話題熱度不敵對手時,即便你再真誠,也會因為環境發生了變化,使得觀眾對這個類別的節目產生了厭倦感。相信這個情況,在當下的真人秀領域大家是非常熟悉的。

所以基於這幾點,《職來職往》走下坡也就成了必然。即使今天大幅度改版調整,觀眾也不再會對求職這件事產生太多興趣,因為那個時代已經結束了。

李響作為《職來職往》固定主持人的第一次錄影

最後,藉此機會,冷眼君也試圖公布一點可能很少人知道的一個幕後故事,也算是一個懷舊ending吧。

2010年5月,《職來職往》在南京《非誠勿擾》的演播室錄製了第一期節目樣片。由於《非誠勿擾》是24位女嘉賓,為了配合《職來職往》的18位達人設置,拆掉了6個席位。很多人都知道《職來職往》最初的兩期是喻恩泰主持的,之後都是李響。可是,那一次樣片的主持人是李好。

好了,懷舊到此結束,希望新版職職還能繼續,但是那個時刻留在冷眼君心裡的職職已經不在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