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菜!“李鸿章杂碎”和“左宗棠鸡”的传奇由来!

admin 4299次浏览

摘要:“李鸿章杂碎”的产生据说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就是这个偶然的即兴创作也产生了中美两个版本。 中国人的版本是这样的:李鸿章到了纽约(1896

“李鸿章杂碎”的产生据说完全出自偶然。但是就是这个偶然的即兴创作也产生了中美两个版本。

中国人的版本是这样的:李鸿章到了纽约(1896年),吃腻了美国菜,一天,他在住处招待美国客人吃晚饭,大概是中国的饭菜香吧,客人很快就把桌子上的菜一扫而空。厨师急了,准备的菜都上完了,而客人根本就没有走的意思。李鸿章急中生智,便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地和厨师咬了一阵儿耳朵。

不一会儿,厨师端上了一盆五颜六色、五花八门的什锦大烩菜来。客人一尝,高兴得开起了玩笑:总督大人,你这个时候才上这么美味的菜,是不是不想让我们吃得舒服啊?李鸿章笑着说:“哈哈,咱们中国人喜欢将最好的东西放在最后。”客人问叫什么菜,李鸿章大概没有听明白,说了一句牛头不对马嘴的话:好吃,好吃!没想歪打正着,这“好吃,好吃!”和英语“杂碎”的“Hotch-potch”发音差不多。李鸿章就在这一刻获得了“李鸿章杂碎”的冠名权。

李鸿章杂碎

正在门后的厨师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只有他知道,刚才中堂大人吩咐他将厨房里的下脚料“乱炖”了一大盆,权当解燃眉之急,没想到……这些美国客人吃饱了,喝足了,打着饱嗝千谢万谢地告别回家,谁料到,一出李鸿章下榻的华尔道夫饭店就被等在门外的“娱记”们逮个正着。这些免费的“中华文化传播使者们”便添油加醋地海吹了一番。就这么着,“李鸿章杂碎”便一鸣惊人地唱响美国,成了一道海外创研、市场在外的“两头在外”中国产品,完全知识产权当然应该归我们的中堂大人。但是李鸿章却没拿到一分钱的专利权费,而且利润100%留在了美国。

最可气的是,“李鸿章杂碎”还外转内销,抢占了中国市场。从此以后“杂碎”就成了中国菜的代名词。同时不少旅美华侨开设的餐馆也纷纷改名为“杂碎”馆,而食单上也书“李鸿章杂碎”之名,从中大获其利。“李鸿章杂碎”也因此名声大振,风靡一时。“杂碎”实际上应作“杂烩”,因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杂碎”即是杂烩的方言。

所以至今在美国的中国餐馆仍将其写作“杂碎”。中国文史馆的张伯驹先生亦曾写过《李鸿章杂烩》一文,称它“驰名国外,凡在欧美的中国餐馆,莫不有此一菜”。

李鸿章杂碎

美国人的“李鸿章杂碎·创世纪篇”简单多了:“李鸿章到了纽约后,8月29日晚上,他宴请美国客人,李鸿章试图创造良好的中美关系,他知道我们美国有一句名言‘要想获取一个人的心,最好的方式就是先获取他的胃’。席间李鸿章上了道由芹菜、豆芽、肉和美味中国酱组成的菜,以满足中国主人和美国客人的双重口味。但这个传说是否属实?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李鸿章用一道菜俘获了外国人的胃,你是否有兴趣去尝一下呢?

我们再来说一下“左宗棠鸡”,听起来也是不好听,通常说一个人“呆若木鸡”等跟鸡有关的一般都是骂人的。而且更为冤枉的是,这道菜跟当事人一点关系都没有。

左宗棠

左宗棠鸡(英文名:General Tso’s Chicken,直译左将军的鸡),也称为左公鸡。1952年由彭长贵创制,托名左宗棠,其实与清末将领左宗棠没有直接关系。

1952年,美国太平洋第七舰队司令雷德福特访台,台湾负责接待的海军总司令梁序昭连续三天设宴款待,并请彭长贵掌厨。第三天时,为让客人换换口味,厨师灵机一动将鸡肉切成大块,先炸到金黄半焦状,再下酱汁佐料,炒成一道新菜。雷德福特品尝后询问菜名,彭长贵随口起名:“左宗棠鸡”。

1970年,蒋经国夜带随从到彭园餐厅用餐,厨师为蒋经国制作了左宗棠鸡。蒋经国食后甚感美味,翌日起也向他人宣扬该菜的美味。此菜随成为彭园的招牌菜。

左宗棠鸡

当时的做法是取材于鸡腿肉,去骨以后,以酱油、太白粉腌制,连皮切丁切块,再下锅油炸至“外干内嫩”。然后以葱泥、姜泥、蒜泥、酱油、醋、干辣椒等调味料,下腿肉一起拌炒而成。鸡肉带皮,以酱油入味,没有裹面糊的酥脆口感,也不用花椰菜垫底。

1973年,彭长贵赴美国开办彭园餐厅。一次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彭园宴客,吃过“左宗棠鸡”后赞不绝口。此事经《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媒体大幅报道,这道菜因而名气大震,逐渐成为美国人眼里中餐“第一菜”。

我们的饮食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啊

一道菜就能成就一次成功的国际社交

闲暇之余你不妨学着做做

这两道名震国际的“名菜”

内容来源:网络,新浪微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