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探微丨面壁九年的菩提达摩

admin 6210次浏览

摘要: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自印度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后山五乳峰

魏孝明帝孝昌三年(公元527年),西天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大师自印度漂洋过海到中国,途经广州、南京,然后北渡长江来到少林寺后山五乳峰。

五乳峰中峰的上部,离峰顶不远,有一个天然石洞,这个石洞高宽不过一丈,长度约有两丈。方方的洞门,向阳敞开,冬暖夏凉,空气清爽。洞前有一块小草坪,周围浓荫蔽日,不见天空,真是“此地无盛夏,空山听鸟鸣”。

▲少林寺后山的达摩洞

达摩大师来到少林寺后,就把这个天然石洞做为自己修性坐禅的地方。他在这个石洞中整日面对石壁,盘膝静坐,不说法、不持律,默然终日面朝壁,双眼紧闭,在“明心见性”上下工夫,在思想深处“苦心炼魔”。洞内静若无人,万籁俱寂,入定后,连飞鸟都不知道这里有人,竟在达摩肩膀上筑起了巢穴来了。“开定”后,他就站起身来,活动一下四肢,锻炼一下身体,待疲倦恢复后仍继续坐禅。那时,达摩的规律是“终日坐禅,困倦参禅,饥饿吃饭”。这样,入定、开定,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整整面壁了九年。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达摩面壁”之说。

▲少林寺现存的明代达摩铜像

展开全文

达摩在石洞里面壁九年,当他离开石洞的时候,他坐禅面对的那块石头上,竟然留下了一个达摩面壁的形象,衣裳褶纹,隐约可见,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人们把这块石头称为达摩面壁影石,把这个天然石洞称之为达摩面壁洞,直至今日,遗址犹存。清道光年间萧元吉有一首《面壁石赞》:“少林一块石,都道是个人,分明是个人,分明是个石。石何石?面壁石。人何人?面壁佛。王孙面壁九年,经九年面壁,祖佛成。祖佛成,空全身,全身精入石,灵石肖全形,少林万古统宗门。”

▲初祖庵内黄庭坚达摩颂碑

达摩大师在少林寺后山修行多年,并于北魏天平三年传法于慧可。从此,大乘禅法、禅学在少林寺落迹弘传,绵延至今而不衰。

(作者邹相系青年作家、少林文化学者,先后出版《禅心乡韵》《且听风吟》《素心若荷》《守园往事》等多部著作。自2008年以来,一直担任少林寺官网主编,少林寺《禅露》杂志执行主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友情链接